-
武汉临空经济区加速崛起 打造中部开放新高地
武汉临空经济区通过招商引资与资源整合,正逐步形成以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产业项目密集落地,这一区域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国家级示范区的申报工作也进入关键阶段。 一、规划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武汉临空经济区以371平方公里为核心区,联动黄陂、孝感等1105平方公里协调区,形成“两市三区”协同开发格局。根据省级规划要求,区域内明确了环境保护、交通网络、土地集约利用等专项方案,构建“独立成市、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机场二通道等关键路网建设已启动土地征收程序,为跨区域互联互通奠定基础。 二、基础设施赋能产业集聚 东西湖区投入超40亿元完善园区路网体系,建成“七横十二纵”骨干道路,串联食品产业园、保税物流园等四大功能板块。顺丰华中枢纽、三江航天等龙头企业沿金山大道密集布局,形成临空型总部经济带。保税物流中心B型、台商工业园等平台进一步强化了贸易便利化功能。 三、多维度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目前区内已形成航空运输、智能装备、冷链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并配套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汉口生态新城聚焦绿色低碳技术,新沟循环经济园探索资源再生利用模式,科技产业园吸引研发机构超50家,产业链条持续向高端延伸。 四、政策创新驱动升级发展 湖北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推动跨境贸易、航空金融等领域制度突破。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工作已进入国家部委评审阶段,未来将在航权开放、外资准入等方面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当前,武汉临空经济区正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加速形成“空港+产业+城市”三位一体发展格局。随着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的双重推进,这一区域有望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开放合作的新标杆。
2025-08-26
-
武汉东西湖区创新税收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东西湖区税务部门近期推出专项服务举措,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精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推动区域招商引资工作。该举措聚焦企业需求,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组建专业团队实施精准服务 东西湖区税务部门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专项工作组,针对出口退税、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等五大类企业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服务团队定期走访企业,开展政策解读、风险排查等全流程辅导,确保税收优惠直达市场主体。 二、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 通过开通专项咨询通道、建立线上交流平台等方式,实现税务服务"零距离"办理。企业可通过多种渠道实时获取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服务,大幅降低办税成本。有企业反馈,现在涉税业务办理效率提升显著。 三、完善企业分类管理机制 税务部门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根据企业类型实施差异化服务策略。2024年已为多家进出口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并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办理退税业务。 四、开展全覆盖政策宣传 组织多场专题培训活动,深入工业园区进行政策宣讲,累计培训企业财务人员数百人次,发放政策资料数千份,实现辖区企业税收政策知晓率百分之百。 东西湖区通过系列创新服务,切实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模式的有效实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25-08-26
-
武汉东西湖建成全国最大热干面自动化生产基地
在东西湖源香食品工业园的招商引资推动下,武汉正式投产全国规模最大的户部巷热干面自动化生产基地。该项目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实现日产3万斤面条,从投料到成品仅需20分钟,标志着武汉传统小吃迈入工业化、品质化发展新阶段。 一、破解传统小吃标准化难题 热干面作为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美食,长期面临手工制作口味不稳定、卫生条件参差不齐等问题。新建成的生产基地引入全封闭式自动化生产线,通过精准控温、定时搅拌等技术,确保面粉加工环节的标准化。生产线可灵活调整面条熟度,满足不同商户对"七分熟""全熟"等个性化需求,同时保留传统工艺中碱水面特有的韧性和色泽。 二、全链条品控保障食品安全 生产基地配备专业质检实验室,对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实施全程监控。采用食品级不锈钢设备,相比传统作坊显著提升卫生等级。目前产品已通过多项食品安全认证,每日抽样检测数据接入市场监管系统,实现从工厂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三、市场化运营推动产业升级 项目采用"中央工厂+商户定制"模式,既保证核心原料统一供应,又保留各店铺在芝麻酱、卤水等辅料上的特色。首期产能主要覆盖东西湖区、硚口区及高校商圈,二期扩建后将实现武汉全域配送。数据显示,标准化生产使商户备货效率提升60%,原料损耗率降低35%。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 针对消费者对传统口味的关切,研发团队通过上千次口感测试,最终确定符合大众接受度的配方比例。生产基地特别保留老匠人参与工艺调试,在机械化生产中融入人工醒面、掸面等关键技艺。这种"工业标准化+手工精髓"的模式,为地方特色小吃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该项目的建成不仅提升热干面产业集中度,更通过统一原料标准、加工工艺和配送体系,让武汉三镇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品质稳定的地道风味。未来规划中,生产基地还将开发便携装、半成品等衍生品类,助力户部巷热干面走向更广阔市场。
2025-08-26
-
武汉东西湖区"过桥金"破解小微企业续贷难题
在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招商引资的背景下,武汉市创新设立小微企业融资应急机制,通过专项"过桥金"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完成银行贷款"先还后贷"的过渡。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资金压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政策背景与运行机制 为缓解小微企业"过桥"融资难题,武汉市2016年出台专项管理办法,设立封闭运行的应急资金池。该资金实行银行托管制度,仅用于偿还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待银行发放新贷款后立即收回,形成资金使用的闭环管理。 二、申请条件与审批流程 企业需同时满足三项核心条件:银行出具书面续贷承诺函;企业征信记录良好;主营业务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审批环节采取"银行初审+平台复核"的双重审核模式,整个流程控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三、成本优势与风险控制 相较于民间借贷,政府应急资金综合费率仅为市场价格的10%。资金使用周期原则上不超过7天,通过银行资金划转专户实现全程电子化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四、实施成效与典型案例 东西湖区某智能制造企业通过该机制成功获得过渡资金,避免了因还款导致的订单违约。目前全市累计服务企业数量超百家,资金周转效率较初期提升40%,未发生一笔坏账。 五、未来优化方向 武汉市计划扩大资金池规模,探索与更多金融机构合作。同时将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优质企业适当延长资金使用期限,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2025-08-26
-
武汉警方重拳整治医院号贩子与电玩城赌博乱象
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背景下,武汉市近期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展开专项治理。公安机关以雷霆之势打击扰乱医疗秩序的号贩子团伙,同时全面清查电子游戏场所涉赌行为,通过多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城市治理效能提升。 一、医疗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全面铺开 武汉市公安机关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24家三甲医院的治安整治工作。创新实施"六个一"工作法,包括建立医院专属工作专班、违法人员动态名单管理等机制。专项行动首日即查处5个长期活跃在重点医院的号贩子团伙,查获大量伪造的挂号凭证和身份证明文件。 二、电子游戏场所联合执法机制启动 文化市场执法部门与公安机关开展联合检查,重点核查具有合法证照游戏厅的经营情况。对存在设置赌博机型、暗室经营等违法行为的场所,依法启动吊销证照程序。纪检监察机关同步介入调查,深挖违规审批和执法监管中的渎职行为。 三、校园周边交通治理成效显著 江汉区交通管理部门在武汉第一初级中学周边增设物理隔离设施,配置固定执勤岗点。硚口区交警部门在红旗村小学等重点区域实施"高峰勤务"模式,累计劝导违停车辆300余台次。光谷广场周边开展的非机动车专项整治中,暂扣违规电动摩托车并清理占道停放车辆。 四、电视问政曝光问题限期整改 蔡甸区环保部门对涉嫌污染环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停产搬迁措施。东西湖区建设部门开展娄子泾河流域排污口溯源整治,封堵非法排污口。江夏区自然资源部门督导两家采矿企业按进度要求撤出开采设备,启动山体修复工程。 五、长效监管体系持续完善 武汉市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将医疗秩序维护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开发线上举报平台方便群众提供违法线索,实行线索核查"双反馈"机制。公安机关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效果。 此次综合治理行动体现武汉市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思路,通过精准施策解决民生痛点。相关职能部门表示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为市民创造更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
2025-08-26
-
武汉四大工业板块崛起 十大产业集群蓄势腾飞
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布局下,武汉通过"工业倍增计划"强化招商引资,构建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并培育汽车、电子信息等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一、四大工业板块空间布局与产业定位 大光谷板块以东湖开发区为核心,联动江夏区、洪山区,重点发展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向鄂州、黄冈辐射的科创走廊。大车都板块依托武汉经开区,整合汉阳、蔡甸等区域资源,构建涵盖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的完整汽车产业链。大临空板块以东西湖区航空枢纽为支点,聚焦临空经济与现代物流;大临港板块则发挥长江航运优势,推动化工、钢材等产业沿江集聚。 二、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通过龙头车企带动,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生态体系。电子信息产业以光谷为引擎,覆盖芯片、显示面板等高端环节。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通过技术突破实现规模化增长,食品加工、节能环保等传统领域则加速转型升级。 三、区域联动与产业链延伸 各板块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人才、技术要素跨区域流动。例如,大车都板块向仙桃延伸汽车配套产能,大临港板块与黄冈共建化工新材料基地,形成"研发在核心区、生产在辐射带"的协作模式。 四、创新驱动与政策支撑 武汉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融合。同时优化土地、税收等政策,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目前,光谷科创大走廊已集聚上百家科研机构,车都板块本土零部件配套率显著提升。 五、未来展望与挑战 下一步,武汉将强化产业链韧性,重点突破半导体、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如何平衡产业扩张与生态保护、避免同质化竞争,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2025-08-26
-
武汉市东西湖区国税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的跨越式发展
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武汉市东西湖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推动国税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最新数据显示,该区成为武汉市六个新城区中首个国税收入超百亿元的行政区,展现出强劲的产业活力和税收结构优势。 一、税收总量与增速领跑新城区 东西湖区国税收入在统计周期内达102.7亿元,同比增长近30%,增速位居全市前列。这一成绩不仅使其在武汉市六个新城区中率先跨入百亿梯队,更在全市所有行政区中位列第四,凸显区域经济贡献度的显著提升。 二、三大税种协同增长支撑收入结构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分别实现37.6%、22.8%和37.5%的增幅,形成均衡发展的税收格局。其中,增值税的高增长反映市场主体经营活跃度提升,消费税的强劲表现则与消费市场复苏密切相关。 三、产业结构优化驱动税收多元化 第二产业税收增长26.7%,第三产业增速高达46.6%,显示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税收占比持续扩大,印证东西湖区从传统工业基地向产城融合示范区转型的成效。 四、重点行业贡献突出呈现新亮点 建筑安装业和房地产业税收分别激增189%和156%,与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加速相关;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增长69%,体现高端制造业集群效应;医药行业31%的增幅则得益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支柱产业如食品饮料业保持稳定增长,形成新旧动能协同发展的局面。 五、企业梯队培育成效显著 全区纳税超百万元企业达521户,贡献93%的税收总量,其中18家龙头企业纳税均超亿元,合计占比近半。这一数据反映东西湖区在培育骨干企业、优化税源结构方面的长期积累。 六、全年预期彰显发展信心 基于当前增长态势,东西湖区预计全年国税收入将突破106亿元,同比增收超21亿元。这一目标既包含对重点税源的精准服务,也依托于持续优化的产业政策体系。 分析认为,东西湖区税收突破性增长,既得益于武汉市"五个中心"建设的整体带动,也是区域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产业升级的结果。未来,随着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平台的加快建设,东西湖区有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大跨越。
2025-08-22
-
武汉市东西湖区深化政企联动共筑水生态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东西湖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优质资源,持续推动水环境治理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市水务局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成为典型案例,双方通过基层联系点机制强化水资源保护,为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奠定基础。 一、政企协同机制创新成效显著 市水务局在东西湖区柏泉街道设立八个基层联系点,通过常态化走访调研,累计解决社区涉水问题数十项。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田灌溉系统改造,优化排水管网布局,使区域防汛抗旱能力显著提升。 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双轮驱动 在湖泊治理方面,实施清淤截污工程,完成多个重点水域生态修复。同步推广节水技术,建成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实现辖区用水量同比下降。特色水产养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水经济"模式,带动周边居民增收。 三、生态效益向民生福祉转化 东西湖区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老旧泵站改造,保障数万亩农田灌溉需求。通过建设滨水绿道、湿地公园等设施,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新水平,居民亲水休闲空间拓展。 四、长效机制构建未来蓝图 市、区两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评估水环境治理进展。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强化河湖长制责任落实,计划培育更多水文化示范社区,持续巩固"武汉后花园"的生态品牌优势。 此次政企合作模式为同类区域提供可借鉴经验,通过制度创新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良性互动。
2025-08-22
-
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与中国海外控股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与中国海外控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将在大宗商品交易、基础设施建设及轨道交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此次合作是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中国海外控股集团作为具有丰富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此次布局将充分依托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构建多层次合作体系。双方将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二、长江大宗商品交易所项目将立足长三角地区能源化工、农林牧渔、金属矿产等行业的下游消费需求,创新发展现货柜台、现货挂牌、现货融通、现货竞价等多元化服务模式。该交易所的建立旨在为会员单位和交易商提供高效的大宗商品交易、交收、结算、融资等一体化服务,有效链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大宗商品流通效率提升,助力区域产业经济循环畅通。 三、在轨道交通领域,合作将紧密结合武汉轨道交通整体规划,针对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的实际交通需求,提供涵盖建设、融资、运营的全链条服务。通过引入先进的建设理念和运营管理经验,完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为居民出行和产业发展创造更加便捷的交通环境,推动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和城市功能完善。 四、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相关部门将秉持服务型政府理念,为合作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通过优化审批流程、落实惠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等措施,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双方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合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中国海外控股集团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整合集团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加速推进合作项目落地见效。未来,集团将把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作为战略布局的重点区域,持续深化在装备制造、城市建设、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投资与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实现政企双方共赢发展。 此次合作的达成,不仅为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带来了优质的产业资源和投资项目,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随着各项合作项目的逐步实施,将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5-08-22
-
华润集团落子武汉东西湖区 五大项目助力产城升级
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市东西湖区迎来重大招商引资成果。华润集团与当地正式签署投资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入约180亿元布局啤酒、商业综合体、城市更新等五大领域,标志着中央企业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多元化产业矩阵赋能区域经济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华润集团此次在东西湖区的投资涵盖全产业链条。其中,雪花啤酒百万千升生产基地将采用智能化酿造技术,配套建设包装物流产业集群;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拟引入国际消费品牌资源,打造集购物、文旅于一体的商业地标;燃气基础设施升级将提升区域能源供应体系;农副产品采购中心则聚焦冷链物流与供应链整合。 二、啤酒产业升级带动集群效应 新规划的啤酒生产基地占地750亩,采用国际领先的低碳生产工艺,投产后可形成覆盖华中地区的产能辐射网络。该项目不仅将提升中高端啤酒供给能力,还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从原料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三、产城融合推动城市更新 配合旧城改造计划,华润将导入"商业+住宅+公共服务"的综合开发模式。通过TOD模式优化片区交通组织,配建教育医疗设施,实现产业导入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良性互动。相关规划显示,改造区域将保留工业文化元素,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四、绿色理念贯穿项目全周期 所有新建项目均按照国家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啤酒厂将采用余热回收系统和光伏发电装置;商业综合体通过立体绿化降低热岛效应;燃气网络建设同步部署智慧监测平台,这些举措与武汉市"双碳"战略深度契合。 五、政企协同优化营商环境 省级相关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在土地供应、行政审批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东西湖区配套出台产业扶持政策,针对重点项目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给予专项支持,形成"招引-落地-培育"的全周期服务机制。 此次合作将显著提升东西湖区在食品加工、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产业能级,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后续实施过程中,双方将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2025-08-2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